聚焦特色 深化应用 特色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升腾激荡,引发共鸣。

    长期以来,学院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将超越自我视为内生动力,不断凝练特色,深化应用,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更为建设“两美”浙江作出了重要贡献。

    筑堰蓄水:聚焦特色,深挖内涵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创建于1953年,60多年的砥砺奋进,培养出了大批水利、电气等方面的优秀应用型专业人才,被誉为“浙江水利水电人才的摇篮”。

    2013年升本后,学校凭借杰出育人成绩与突出学科优势,一举成为浙江省与水利部门“省部共建高校”,并同时入选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秉持永不懈怠的自我超越精神,聚焦特色,深挖内涵,向着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目标发起冲击。

    学校坚持“水利”本色与优势,“顶天立地”谋发展,向上对接院士科研团队,组建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水利部门农村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创新中心两大中心;向下潜心扎根基层水利、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建设了“瓯江流域生态水利研究基地”“曹娥江流域水文生态研究基地”和“乐清水利电力研究基地”等三大基地,并以“水生态修复”“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治”和“水利遥感”四大领域为研究重点,在科研层次和水平上不断突破,高站位搭建“涉水”科研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机、电、计算机、环境、园林设计等学科与水利学科的交叉融合,科学打造出以“水利工程”传统优势学科为主体,“信息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等现代技术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现代水利学科布局。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适应需求、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将22个本科专业和8个校级重点专业整合成水利类、土木类、电气类和机械类4个专业群。2016年,水利工程等6个学科顺利列入浙江省B类一流建设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立项;软件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获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项目数在浙江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此外,学校还全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对外,学校积极开展“走名校、访名师”活动,先后与河海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高校确立了合作帮扶关系;通过“1211引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学科团队,计划引进200名博士、柔性引进4名院士和10名“工匠型”企业人才。对内,学校以“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和“名师培育工程”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式、立体化培养体系和成长“立交桥”,实施教师培养“双百计划”,分批次选派100名以上教师赴国(境)外访学或合作研究、100名以上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

    通过外引内培,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注重人才规划布局,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校内涵发展、特色提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固源活水:坚持应用,软硬并重

    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领导班子眼中,“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事业,必须兼顾学生的就业优势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力”,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学校高标准提出“软硬技能并重”培养,实现“上手快、后劲足的一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高站位、宽视野构建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人格(KSP)”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框架,把“水文化”特色教育与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OBE理论有机融合,创新提出SWH-CDIO-E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硬技能的同时,注重“水利精神”为核心的软技能培养,并以结果为导向,进行软硬技能并重培养一体化设计,推广实施“知识+技能+态度(KSA)”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方式,实施全程能力训练与测评认证,颁发“能力证书”,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工程基础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在此框架下,学校以“课程改革工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特色培育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次第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课程改革方面,学校以“通识核心课程、公共选修核心课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打造课程体系,积极推行项目制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和合作性学习改革,并积极开展“魅力一课”评选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大批教学成果。其中,《毕业综合实践分类指导全程动态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应用技术型人才软硬技能并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7项教学成果分别荣获省一二等奖;并打造出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两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学校还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中软国际、万营科技、泰瑞机器等知名企业组建了8个企业学院,有力地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行业发展、用人部门实际需求对接。此外,学校与47个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其中,与瑞亚能源等企业的3个合作项目被列入教育部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为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就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等全面合作打开了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其视为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软能力”。为此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系统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近三年,学生参赛获批立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58项,各类技能竞赛、学科竞赛获奖503项。2016年,学校当选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理事单位,为助力省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曾多次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潜力足”。

    以水育人:服务地方,追逐梦想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作为省内仅有的一所以水利水电为特色的高等学府,也是省“五水共治”技术支撑单位、省水利部门“千人万项”工作组长单位,4名专家获评“千人万项”省级优秀专家,为浙江生态保护、建设美丽城乡贡献着“水院智慧”与“水院力量”。

    学校大力推动教师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切实承担起服务地方的职责。近年来,学校积极承担参与“瓯江中上游水资源配置战略研究”“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投资及协调机制研究”“浙江省杭嘉湖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估研究”等重大科技服务项目,并针对省内22个重大水利工程开展了对接服务。派遣教师挂职基层水利部门,协助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推进“河长制”、推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等工作,主持的“海盐千亩荡节制闸运行实验实施方案”,扭转了当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问题突出现状;研究推进的台州黄岩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当地污水处理监控、管网流量控制及维护预警等管理。教师将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取得的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当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好地推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今年初,浙江省再次部署“五水共治”工作,打响劣Ⅴ类水剿灭战。学校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成立了“剿灭劣Ⅴ类水”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服务团队,面向水利基层切实解决一线治污实际困难,破解关键技术问题,将水利知识创新、人才智力发展、智慧转化应用与服务地方水利、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凝练水利和数字化特色,建设完善了“浙江水利文献中心”“浙江水利数字图书馆”“‘五水共治’专题文献资源库”和“水利特藏文献库”等多个大型水利信息资源库,积极为浙江省水利行业机关系统、基层单位及各个领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学校还积极为地方提供水利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开拓培训项目,整合师资渠道,创新课堂形式,建立具有水利特色的分层次、分类别、重实效的教育培训机制,主动对接,送教下乡。近三年来,赴遂昌、东阳、温州等10多个地市县水利单位开展各类继续教育,累计服务达40000余人次。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目前,学校抓住独特学科资源,发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优势,在全国率先建立“河长学院”,构建培训、研讨、参观、实践于一体的办学模式,传播浙江省河长制的成功经验,参与现代化治水的生动实践,致力于建成服务全国治水工作的重要基地。(王丽英)